当前位置:不续费的域名怎么处理情感新加坡疫情,新加坡疫情复苏指数从第5名狂跌至100名
新加坡疫情,新加坡疫情复苏指数从第5名狂跌至100名
2022-05-25

本期报道包括:

一、日经复苏指数新加坡从第5名狂跌至100名

二、新加坡七天平均社区病例比例升至0.83

三、昨夜通报12起死亡病例,介于60岁至98岁

四、总体病死率升至0.222%,社区病死率升至0.357%

五、接种至少一剂疫苗的,升至总人口的86%

六、未接种疫苗年长者病死率是完成接种同龄人的28.3倍

七、ICU和输氧病例升至438人,ICU占用率72.8%

八、普通住院病患人数降至1228人,占用率74.4%

九、社区护理中心(方舱)住院降至2万4511人

日经复苏指数新加坡从第5名狂跌至100名与蒙古国同列,比阿富汗靠前1位

11月5日,最新日经新冠复苏指数显示,列全球第100,与西非的贝宁共和国、亚洲的蒙古国同列,排在大部分东南亚国家之后,排在阿富汗、菲律宾之前。

而在今年7月7日公布的新冠复苏指数中,新加坡位列全球第5名。这四个月以来,新加坡逐步推进“与冠病共存”策略,新冠复苏指数排名却一落千丈。

我们来看一下最新的排名:

日经亚洲特别对日本、新加坡两地做了比较。

八月份,日本每日新增2万5000多起病例,后来大降至300起以下;在日经冠病复苏指数排名上,日本从上个月的第14位上升至本期的第6位,而新加坡由于本波疫情,新增病例不断,因此大跌30位,下降至第100位。

日经亚洲分析认为,日本之所以日增病例大降,是因为先前一波疫情在人口中形成了更大范围的自然免疫。

图源:unsplash

日经亚洲引述香港大学Benjamin Cowling教授说,由于日本社区存在大量自然免疫人群,加上疫苗接种率已达到总人口的72%,因此现在新增确诊病例很少。

但是,他说,到了今冬,由于存在于人口当中的抗体下降,可能会出现新的一波疫情。

反观新加坡,从去年疫情爆发,直到一两个月之前,社区病例并不多。Benjamin Cowling说,由于新加坡是在疫苗接种率达到总人口八成以上才开始逐步放宽限制,因此,接下来不太可能见到新加坡出现病例井喷。

在本期日经冠病复苏指数排名上,排名靠前的不少是中东国家,包括阿联酋排第一,沙特阿拉伯第四,巴林第五;其他包括以色列和卡塔尔同列第30、约旦第41,伊拉克第80等等。

图源:pixabay

东亚国家与地区当中,日本第六,中国大陆第八,台湾地区第11,韩国第18,香港特区第25。

南亚国家当中,印度、巴基斯坦同列第22,尼泊尔、斯里兰卡同列第53。

东南亚国家当中,印尼第41,柬埔寨第47,马来西亚第50,越南、泰国同列第95,新加坡第100,菲律宾第103,缅甸第108,老挝第121

欧美国家当中,西班牙第9,葡萄牙第10,意大利第19,法国第28,加拿大第32,丹麦第32,瑞士、美国、挪威同列第59,英国、希腊同列第69,爱尔兰第73,德国第80,荷兰第86。

大洋洲的澳洲排第54,新西兰第74,巴布亚新几内亚第116。

日经冠病复苏指数由日本经济新闻汇总,用以显示各国/地区摆脱冠病疫情的社会复苏程度和经济复苏程度。

日经新冠复苏指数根据专家的意见制作而成。对象是世界约120个国家和地区,评分范围涵盖三个部分:一、疫情抑制情况,二、疫苗接种的进展,三、出行限制的放宽。

在上述三个部分当中,采用单位人口的感染人数、接种率、人员出行数据等总计9个指标。总分90,得分越高越接近复苏。

在东南亚,新加坡得分42.0,印尼得分56.0,柬埔寨得分55.0,马来西亚得分54.5,越南得分43.5,泰国得分43.5,菲律宾得分41.5,缅甸得分39.5,老挝得分24.0。

在全球其他地区,阿联酋得分74.0,日本得分69.0,中国大陆得分68.5,台湾地区得分67.0,孟加拉得分65.5,韩国得分63.5,印度得分62.5,香港特区得分62.0,以色列得分59.0,澳洲得分54.0,美国得分53.0,英国得分51.5,新西兰得分49.5,德国得分47.0,俄罗斯得分43.5,委内瑞拉得分35.5,海地得分28.0等等。

什么是“疫情复苏指数”?

这套指数的评分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用来评价各国从疫情中恢复的程度:

1)冠病感染管理(每起病例检测量、人均病例数、疫情走势)

2)疫苗接种率(人均接种量、接种至少一剂的人口比例、人均新增接种量)

3)行动限制(社区人员流动度、防疫政策严格度、航空活跃度)

新加坡11月6日疫情回顾

现在回顾新加坡11月6日疫情数据。

根据卫生部11月6日通报,新加坡社区病例的前七天确诊人数比例,相对再前七天是0.83,意即前一阶段每出现100起,现阶段就出现83起,感染圈看似在缩小。

《新加坡眼》判断,目前比例降低是因为出现了两个异常数据,一个是10月27日(4651起)出现单日基数异常高,另一个是11月4日是屠妖节假日,检测少,出现11月5日(1639起)的单日基数异常低。

接下来几天的比例都会被这两个单日基数影响,大概率会出现偏低状态。过了这几天,到了11月10日左右,如果出现大幅反弹,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要判断新增病例的增长率,必须较长时间观察。

以上数据皆出于卫生部10月11日调整模式之后。

通报12起死亡病例年龄介于60岁至98岁

新加坡卫生部昨天通报12起死亡病例,年龄介于60岁至98岁,皆有基础病病史。

这12起死亡病例,9起发生在11月6日,3起发生在5日。

死亡病例的通报之所以出现滞后现象,是因为法医需要进行尸检以确定死因。

新加坡已连续47天不间断通报死亡病例。

以下为过去14天的死亡病例情况,按死亡发生的日期统计:

总体病死率升至0.222%社区病死率升至0.357%

从2020年1月23日出现首起确诊病例,至11月6日,新加坡一共出现21万5780起确诊病例,其中480起死亡,病死率自前一天的0.220%升至0.222%。

分解到社区病例层级,病死率自前一天的0.356%升至0.357%(见上图),社区病例绝大多数在60岁以上有基础病人员。

本波疫情的总体病死率自前一天的0.288%升至0.290%;相比之下,本波之前的病死率为0.058%。

本波疫情的社区病例至今出现443起死亡病例,病死率自前一天的0.341%升至0.343%,是本波之前社区病例病死率(0.932%)的37%。

本波社区病例的病死率比本波之前低,一个原因是疫苗的保护作用,另一个原因是病程未完全发展。

希望本波疫情病死率能维持在上一波的病死率以下。究竟如何发展,目前言之尚早。

《新加坡眼》盘点自8月18日以来的确诊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如下:

我们密切关注接下来几周重症和死亡病例的走势。

过去28天新增病例轻重症情况

在过去28天内,新加坡的新增本土病例当中,9万零274起(98.7%)为无症状或轻症,692起(0.7%)曾为/现为普通输氧重症,193起(0.2%)曾为/现为ICU观察输氧重症,129起(0.1%)曾为/现为ICU病危插管重症,累计188人(0.2%)死亡。百分比数据四舍五入。

接种至少一剂人口升至86%

新加坡卫生部通报,截至11月5日,已接种至少一剂疫苗的,升至总人口的86%;85%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种,17%已接种加强针。这里指的是全人口比例,包括未满12岁儿童。

未接种疫苗年长者病死率是完成接种同龄人的27.7倍

从数据看来,绝大部分死亡病例属于这三种情况:有基础病病史、未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六旬以上年长者。

11月6日,新加坡卫生部通报,每10万人口当中出现ICU病危插管病例和死亡病例的七天移动平均数据如下:

ICU插管病危病例当中,未完成疫苗接种的六旬以上年长者的比例,是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种的同龄人的24.3倍。

死亡病例当中,未完成疫苗接种的六旬以上年长者的比例,是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种的同龄人的27.7倍。

ICU和输氧病例合计438人

据卫生部通报,截至11月6日中午1200时,新加坡ICU病危插管有74人,比前一天增4人,按年龄分布如下:

过去14天的ICU重症病例变化情况如下:

ICU重症和输氧重症住院人数合计438人,比前一天增16人。

输氧重症合计364人;其中包括ICU输氧观察65人,比前一天少5人;这些病患虽非病危,无须插管,但需要密切观察,因此仍住进ICU病房。

一般输氧重症病人有299人,比前一天增17人,使用的是普通隔离病房和面罩式呼吸机,无创,无须建立人工气道,不插管。

根据卫生部信息,大多数输氧病例在输氧二天至五天之后,病情转轻,不再需要氧气支持。

ICU病床占用率为72.8%

新加坡目前有408个ICU重症病床,74个提供给冠病插管病危病人使用;另有65个提供给非病危但须密切监护的冠病输氧病人使用;非冠病的病危病人使用158个;未用病床111个。ICU病床占用率为72.8%。

昨增3035起确诊病例

截至11月6日中午1200时,新加坡新增确诊3035起,累计21万5780起。

在昨天的新增病例当中,境外输入5起,本土病例3030起,其中包括客工宿舍病例102起。

昨天新增社区病例按年龄分布如下:

普通住院病患人数降至1228人

普通隔离病房的非输氧病例比前一天少19人,为1228人。普通隔离病房占用率为74.4%。

社区护理中心(方舱医院)在治/隔离2万4511人

昨天,中症以上病患从医院出院193人,累计1万1509人;死亡病例新增12起,累计480起。

至于轻症和无症状病患,在社区护理中心(类似方舱医院)接受治疗/隔离的,昨有2万4511起,比前一天少845人;在社区护理中心隔离之后病愈3678人,累计17万7614人。